为了规范金融市场,可以发现,国家这两年对银行的管控是愈发严格了。虽然目前有很多人将存款、理财的目标都“锁定”在了那些互联网平台上,但是,将钱放在银行依旧还是主流的选择。
不过,在市场的竞争、居民存款分散等因素影响之下,银行的揽储压力依旧是非常大。在这个时候,我们就总能听到“银行揽储难”的声音。不得不说,银行也真的是“难做”!
作为一家需要营利的金融机构,在不少人不想将钱放在银行的时候,银行其实是非常着急的。所以,银行自然就要采取行动来吸引储户存款。在众多银行的“花式揽储”中,“智能存款”和“结构性存款”就深受储户的喜爱。凭借着拥有高收益、随存随取等优势,不少银行就这样吸引了不少的储户。
这对银行来说,是一件好事,毕竟对银行而言,资金才是最重要的。但是呢,在这两种揽储方式成为银行“力荐”的存款、理财模式后,引起了央行以及监管层的注意,并且央行还开始紧急叫停了各家银行的“智能存款”以及“结构性存款”。
之所以叫停,是为了打破这种“高息揽存”的现状,并且,这些存款模式虽然收益较高,存取也灵活一些,但是在满足储户的需求时,伴随着的风险也是非常大的。另外,在这些存款模式被推出之后,社会上出现了不少运作管理不规范、误导销售等问题出现,不少银行更是打着“保本理财”的噱头,利用这些存款模式当作是高息揽储的工具......
种种因素之下,央行对多家银行的此类存款“紧急叫停”,并且不少银行还因此被罚了款。
现在,银行产品被“紧急叫停”的步伐又加快了很多。这段时间,有不少储户反映,自己在多家银行的理财产品都被“强退”了。据悉,某储户在几年前购买的一项理财产品,在今年被银行给单方面提前终止了,并且,这个产品要比现在的理财收益率高很多,这让该储户感到非常的生气。
而这样的情况,在近年来还不是个例。据悉,从2018年至今,一共就有着1432只理财产品被提前终止,而进入2019年之后,多家银行都开始加速清退部分存量理财。
值得注意的一点是,其中不乏有着一些国有大行的产品。发生这种事情,投资者是非常不满意的,当时购买理财产品,也是看中了其“收益高”,现在提前终止,对投资者来说是一大损失。很多人不能理解,为什么银行理财产品不断出现“强退”的现象呢?
第一,受过国家资管新规的要求,这才开始压降违规存量理财(包括靠档计息的智能存款产品)。第二,压降不合规的产品,也有助于银行避免出现成本收益倒挂,从而对利润造成冲击。这类产品大多预期收益率都在5%以上,这让银行方有了较重的资金成本,会影响实体经济的融资。
总之,一个是从市场角度出发,一个是从经营者角度去想。为此,不少银行理财产品被强退。
就像是上文提到的“智能存款”和“结构性存款”,其实也是包含在内的。在资管新规没有发布之前,不少早期发行并且原存续期较长的“老产品”,已经无法在过渡期结束时自动到期,届时也不符合监管要求。为此,银行只能在适当的时间内主动停止这类产品的运作。
不过呢,“强退”也不是包含所有理财产品,主要针对那些高收益的老产品,而随着资管新规的严格管控,那些“老”理财产品下架也会越来越常见。
在很多理财产品的合同中,都有着“一旦签署,银行有权单方面解约”的说明。但是,银行虽然有权利单方面解约,最好还是和投资者做好解释工作,不然储户的心里也是非常不满,毕竟自己预期的高额收益就这样“落空”了。
在这样的严管之下,储户们凭借着“高收益理财存款”从而“躺赚”的愿望可能要成为过往了。